概览:“国之殇”这一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为国家献身的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国家遭受苦难的深刻反映。
“殇”字,本意为未成年而死,通常指幼年夭折或早逝者。在古代,未满20岁的死亡被称为“殇”,用以表达对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哀悼。
“国殇”一词,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古代战争中,由于战事激烈,很多士兵无法回到家乡,就地掩埋或马革裹尸,这些为国家献身的士兵被称为“国殇”,象征着国家因战争所遭受的损失与伤痛。
在古代汉语中,“吴戈”指的是吴地所产的戈,以其锋利著称;“犀甲”则是用犀牛皮制作的铠甲,象征着古代战争中士兵的装备与勇气。这些词汇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英勇。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一表述,描绘了在面临国家危机时,秦国的子民会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困难的场景。这里的“赳赳”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英勇就义、气势如虹的场景,展现了秦人不怕困难、敢于捍卫国家的精神。
“国之殇”一词,蕴含着深沉的哀悼与对逝者的缅怀。它不仅仅是对战死者的追思,更是对整个国家民族在战争、灾难等重大不幸事件中所遭受的损失与伤痛的反映。
《国之殇》是一本收录了国内众多著名诗人面对灾难饱受煎熬的啼血之作的书籍。它集中展示了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英雄壮举,体现了全国人民面对大灾大难表现出来的从容坚定,展现了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国之殇”这一词汇,承载着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情感和责任。它是对为国家献身的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国家遭受苦难的深刻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